01
“我并没有刻意要‘另辟蹊( qī)径’”
南都娱乐:在众多抗战( zhàn)题材中,是什么让你决定( dìng)拍摄《坪石先生》?这部电影( yǐng)在抗战叙事中最特别的( de)地方在哪里?
甘小二: 最早( zǎo)是因为我们学校有一位( wèi)数学系的钟集教授,他于( yú)2007年去世。我是1998年来到华师( shī)的,所以我们有几年时间( jiān)同在校园。虽然早就听说( shuō)过他是一位非常著名的( de)数学教授,但从未想过他( tā)年轻时是在哪里求学的( de)。后来,我们通过《南方日报( bào)》记者冯善书的报道了解( jiě)到,许瑞生副省长当时正( zhèng)在开展南越国古驿道的( de)发掘与保护工作,进而发( fā)现了坪石办学的历史遗( yí)址,并在此基础上建设了( le)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( dì)。我们才逐渐接触到这段( duàn)历史。

说来惭愧,我本来是( shì)有机会去拜访钟集老师( shī)的,但一直未曾意识到这( zhè)段历史的重要性。直到真( zhēn)正深入这个话题,才发现( xiàn)自己作为一位大学教师( shī),竟对不到八十年前的华( huá)南教育史几乎一无所知( zhī),这让我感到非常羞愧。于( yú)是我开始迫切地想要了( le)解这段往事,而一旦接触( chù),就彻底被他们吸引了——那( nà)一批华南教育的先贤,实( shí)在是太迷人了。后来我们( men)便萌生了拍摄这部电影( yǐng)的想法。其实一开始我并( bìng)没有刻意要“另辟蹊径”,或( huò)者刻意区别于其他抗战( zhàn)题材电影,这些是后来路( lù)演时许多观众反馈说的( de),他们觉得《坪石先生》和常( cháng)见的抗战片很不一样。
南( nán)都娱乐:拍摄知识分子题( tí)材的电影,你认为难点和( hé)侧重点分别是什么?
甘小( xiǎo)二: 首先,有太多值得被铭( míng)记的先生,但作为一部故( gù)事片,容量有限,能呈现的( de)非常有限。我很矛盾,既希( xī)望尽可能多地呈现这些( xiē)人物,又担心观众接受起( qǐ)来有难度。比如你可能没( méi)听过黄际遇,但很可能学( xué)过他的几何、代数教材;也( yě)许你不知道吴尚时,但一( yī)定知道“珠江三角洲”,这个( gè)概念是由他提出的;或许( xǔ)你不熟悉叶述武,但肯定( dìng)知道“东方红一号”卫星,而( ér)它的轨道计算正与叶先( xiān)生有关。
这些名字对今天( tiān)的大众来说已经陌生,但( dàn)他们不应该被遗忘。难点( diǎn)就在于,如何在有限篇幅( fú)内让观众接受并理解这( zhè)么多人物。所以我们决定( dìng)尽可能做到通俗化——这是( shì)我非常坚定的一个选择( zé)。影片中已经有足够多的( de)信息,我们希望它更容易( yì)被观众接受。

南都娱乐:电( diàn)影中出现了三十多位教( jiào)育家和老师,在塑造群像( xiàng)时,除了通俗化之外,你是( shì)如何平衡每个人的戏份( fèn)的?
甘小二: 首先得确定第( dì)一主人公。编剧陈林侠老( lǎo)师提出以黄际遇先生为( wèi)主线。我们去了解他的生( shēng)平,才发现他实在太精彩( cǎi)了。黄天骥老师曾说,如果( guǒ)解放后中山大学的传奇( qí)是陈寅恪,那么解放前中( zhōng)大的传奇就是黄际遇——他( tā)是一个可与陈寅恪媲美( měi)的人物。
事实上黄际遇与( yǔ)陈寅恪的兄长交情甚好( hǎo),他二十来岁时就与陈师( shī)曾等人相识,那时陈寅恪( kè)才十二三岁。黄际遇还在( zài)日记中夸赞“陈家老六”(陈( chén)寅恪)非常厉害。他们年龄( líng)相差不到十岁,却成为中( zhōng)大前后两个时期的代表( biǎo)性人物。
确定以黄际遇为( wèi)主角后,其他人物才有了( le)结构依托。我们尝试了很( hěn)多角色,最终保留了十几( jǐ)位作为配角,其中最核心( xīn)的是图书馆馆长杜定友( yǒu)和建筑工程系主任卫梓( zǐ)松。无论是在编剧还是后( hòu)期阶段,最大的难点始终( zhōng)是:如何在突出主线的同( tóng)时,呈现一个真实、立体的( de)群体形象,不让配角掩盖( gài)主角,但也不让他们失去( qù)光彩。
02
从一尊历史雕像还( hái)原成了血肉之躯
南都娱( yú)乐:你作为华南师范大学( xué)的教师,这一身份是否有( yǒu)助于理解片中的人物?
甘( gān)小二: 确实有帮助。虽然我( wǒ)并没有刻意去思考“教师( shī)应该是什么样”,但二十多( duō)年的教学生涯让我对教( jiào)育工作和师生关系有着( zhe)自然的理解。在处理这类( lèi)题材时,可能正因为有这( zhè)样的职业背景,许多东西( xī)表达起来就比较轻松。

南( nán)都娱乐:有没有哪一个角( jiǎo)色让你觉得特别有亲近( jìn)感?你是否在某个角色中( zhōng)投射了自己?
甘小二: 很多( duō)角色都让我有共鸣,但黄( huáng)际遇可能是我个人投射( shè)最多的一位。他不只是我( wǒ)心目中中国传统知识分( fēn)子的代表,也承载了我对( duì)于知识分子理想状态的( de)想象,甚至包括我自己的( de)某些追求。
从某种角度上( shàng)说,他是传统的,但又非常( cháng)新——他有强烈的创新精神( shén),接受过完整的西学教育( yù):本科在东京完成,硕士毕( bì)业于芝加哥大学。他的专( zhuān)业是数学,可他的才华远( yuǎn)不止于此,人们同样称他( tā)为文学家、书法家、象棋大( dà)师。他还曾是足球队的守( shǒu)门员和队长,拿过冠军,也( yě)擅长击剑和骑马。影片中( zhōng)流露出一些中国传统文( wén)化的气质,但我认为那更( gèng)多是那一代学者的共同( tóng)底色。即便放在今天,黄际( jì)遇也一定会是一个锐意( yì)进取、跨越多种领域的人( rén)。
南都娱乐:在做了大量史( shǐ)料研究和实地勘景之后( hòu),最让你震撼或感动的细( xì)节是什么?
甘小二: 比如电( diàn)影中有一段,黄际遇写日( rì)记或者说家书,很多句子( zi)直接摘自他的真实日记( jì)。在那个乱世,他连父亲百( bǎi)岁冥诞都无法回家祭奠( diàn),对于一个重视传统的潮( cháo)汕人来说,这是非常自责( zé)的事。他写道:“空倚思亲之( zhī)操,久食誓墓之言。”他本该( gāi)守墓尽孝,却未能如愿,内( nèi)心充满飘零之感。
我们如( rú)今赞美他们随校迁徙、坚( jiān)持办学的精神,强调他们( men)“知识救国”的信念,但对每( měi)一个个体而言,他们也有( yǒu)普通人的乡愁与脆弱。片( piàn)中有一场戏,是黄际遇和( hé)他的学生张云校长在办( bàn)公室简短对话。张云说:“山( shān)河破碎,风雨飘摇,谁能不( bù)想家?”他们不经意间聊到( dào)了家乡,一个是汕头,一个( gè)是开平,却都已沦陷。那是( shì)一场非常克制的戏,却道( dào)出了时代背景下个人的( de)无奈。
有一位学生看完电( diàn)影后给我发私信,说这部( bù)电影“把黄际遇从一尊历( lì)史雕像还原成了血肉之( zhī)躯”。他们也是普通人,有幽( yōu)默有个性,也有私人情感( gǎn),只是这些在史料中很难( nán)被看到,我们是从他的日( rì)记里才读到的。

南都娱乐( lè):也就是说,电影强调了一( yī)种“家国同构”的飘零感。
甘( gān)小二: 是的,那种飘零感非( fēi)常强烈。影片时间跨度选( xuǎn)在1944年11月至1945年1月,坪石沦陷( xiàn)前的最后两个月。今天回( huí)头看,抗战已近胜利,但对( duì)当时的坪石镇来说,那就( jiù)是灭顶之灾,师生仍要继( jì)续逃亡。所谓的“迁校”,除了( le)尽量转移校产,其实很大( dà)程度上就是一场逃亡。
03
谢( xiè)君豪的书卷气很罕见
南( nán)都娱乐:为什么选择谢君( jūn)豪饰演黄际遇?除了外形( xíng),你最看重他哪些特质?
甘( gān)小二: 我们常说一个人有( yǒu)没有“书卷气”,为什么说是( shì)“气”?因为它是一种天然的( de)气质,不是靠外在形象就( jiù)能演出来的。我觉得谢君( jūn)豪天生就有这种气质。此( cǐ)外,他平时随和、谦逊,甚至( zhì)有些调皮,可一旦装扮起( qǐ)来,那种师者的尊严感和( hé)气场的说服力非常强。

南( nán)都娱乐:你认为谢君豪的( de)书卷气在华语演员中非( fēi)常少见?
甘小二: 确实罕见( jiàn),尤其在粤语演员中。他和( hé)黄际遇几乎同岁,而且据( jù)记载,黄先生看上去比实( shí)际年龄年轻些——这一点也( yě)和豪哥特别像。另外,虽然( rán)黄际遇是汕头澄海人,但( dàn)我们并不强调方言差异( yì),整部片大体算是一部粤( yuè)语电影。
南都娱乐:你还邀( yāo)请了五条人乐队的阿茂( mào)和仁科出演重要配角,是( shì)出于怎样的考虑?
甘小二( èr): 其实很早我就想和他们( men)合作。他们很适合我们这( zhè)部片子。阿茂以前其实参( cān)演过我的处女作《山清水( shuǐ)秀》(2003年),当时他在组里做摄( shè)影和灯光助理,也帮忙扛( káng)道具,还演了一个烧炭的( de)农民,只有两句戏一句台( tái)词。如今他更能把握角色( sè)的状态了。

南都娱乐:也就( jiù)是说你们二十多年前就( jiù)认识了?
甘小二: 对,我和阿( ā)茂认识二十多年了,仁科( kē)是后来才熟悉的。五条人( rén)也是在那之后几年才成( chéng)立的。我邀请他们时,他们( men)非常支持,很爽快就答应( yīng)了。阿茂戏份稍多,我们还( hái)一起聊了很多往事。
南都( dōu)娱乐:角色是你分配的,还( hái)是他们选的?对他们的表( biǎo)现满意吗?
甘小二: 基本上( shàng)是我们分配的,也根据演( yǎn)员特质稍作调整。比如阿( ā)茂那一大段台词,就是按( àn)我对他性格的理解写的( de)。整个剧组对他们的表现( xiàn)都很满意,制片人王磊看( kàn)完片子也说“茂涛演得真( zhēn)好”。专业演员演得好是应( yīng)该的,但非职业演员能够( gòu)如此出彩,非常不容易。

04
“守( shǒu)住”本身就是一种力量
南( nán)都娱乐:你认为当代观众( zhòng)最该从这些先辈身上汲( jí)取什么精神?
甘小二: 电影( yǐng)突出的一点是:在那个至( zhì)暗时刻,先生们竭尽全力( lì)守住了文脉。对今天的观( guān)众来说,每个人生命中都( dōu)会遇到困难,而“守住”本身( shēn)就是一种力量。就像胡茂( mào)帆为电影写的主题曲《风( fēng)》中所说:“要好好留在这个( gè)世界,先要守住,然后再求( qiú)其他。”这也是一种广东人( rén)的精神,一种岭南智慧。
南( nán)都娱乐:路演期间,有没有( yǒu)哪些观众反馈是你没想( xiǎng)到的?
甘小二: 有观众说看( kàn)完电影后“没那么焦虑了( le)”,还有人说“像是被从深渊( yuān)里拉了出来”。尤其是在当( dāng)下,年轻人毕业后面临就( jiù)业难题,整个社会情绪都( dōu)受到影响,有些人甚至变( biàn)得消极。而这部电影让他( tā)们重新想读书、觉得该读( dú)书,也有观众认为这是对( duì)“读书无用论”的有力反驳( bó)。这些反馈是我们创作时( shí)未曾预设的。

南都娱乐:你( nǐ)认为哪一类观众尤其应( yīng)该看这部电影?
甘小二 :路( lù)演时,发言的观众中有8岁( suì)的孩子,也有99岁的老人,他( tā)们都能理解这部电影,没( méi)有障碍。影片气质温和,没( méi)有刻意渲染残酷,但它自( zì)有力量。我们每场路演几( jǐ)乎都会问:“看这部电影之( zhī)前,有谁了解这段历史?”基( jī)本上没人举手。但再问:“看( kàn)完后想不想去了解?”大家( jiā)都说想。很多人说广东是( shì)“文化沙漠”,实乃大谬。 尊重( zhòng)历史、回望来路,对每个人( rén)来说都非常重要